• 1
  • 2
  • 3
  • 4
  • 5
您所在位置 首页 >> 教育教学 >> 正文
教育教学 >> 正文
互联网金融专业组织召开学创故事会
日期:2022-04-15  来源:互联网金融专业  作者:姜天  摄影:王文晶

老师和同学们正在进行故事交流

同学们正在分享交流故事

4月15日下午,互联网金融专业召开线上学创故事会,互联网金融专业全体学生参会,由专业教师王文晶老师组织,董浩、陈慧淋和陈洋洋三位同学分享经济学方面的故事、案例、书籍,以使同学们有所收获。

在本次分享中,董浩同学为同学们分享了《生活的经济解释》,经济学家如何将“经济学思维”作为一把放大镜,去细致入微地考察人们在生活中的各种选择的过程。作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经济学视角,让我们意识到,在看似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背后,始终贯穿着一条看不见的经济逻辑。有句流行语叫“生活无处不经济”,那么,对于生活中大大小小的问题——大到天下兴亡、社会治乱,小到个人的日常行为决策,真的都能从经济学的视角去进行分析、解释、评判吗?其实,经济学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分析工具和思维方式。更具体地说,经济学就是人类在面对多种可能性的时候,去进行比较和选择的一种思维工具。

陈慧淋同学的分享让大家有了许多感悟:有位做教师的妈妈,撰文介绍了她怎样让自己的孩子懂得正确花钱的经验。同学们觉得这位母亲做得很对,采取的办法也很好,收到了预期的效果。有的家长不赞同让孩子接触钱,认为这样做可以使孩子思想上不受“钱”的影响,就不会养成乱花钱的坏习惯。这种消极防范的做法,恰恰导致了孩子从小缺乏合理的消费观念(要钱无节、花钱不计划、购物无选择、不讲求核算),长大后容易出现盲目消费现象。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孩子是家庭的消费重点,不可避免地要与钱和商品接触。一味消极防范无助于培养孩子勤俭节约、不铺张浪费的好习惯,使孩子长大后不易适应商品社会。所以说让我们看到金融理财离我们并不远,甚至说是可以很近。不是说只有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才存在金融理财,理财的小知识就藏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

陈洋洋同学对《欲望的边界》有一些新的感悟:没有按照千篇一律的经济学教科书的说辞、各种图表、复杂的模型、艰涩难懂的理论,以及令人头疼的数学等式来解释我们生活中的种种经济现象,而是通过人们日常生活的经验和常识性的直觉来描述和阐释其中的道理,并教你怎么手握“经济学”利剑劈开“思维方式”的混沌。 在“互联网+”的引领下,经济学知识现在已经具有了社交性,流动且开放。潘启雯的《欲望的边界》生动有趣,且充满哲理性,向我们展示了这些特点如何可以为我们所用。

王文晶老师在本次分享结束后对三位同学进行了表扬,分享的故事与名人都让大家眼前一亮,使同学们对互联网金融专业的理解有了许多新的感悟,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通过三位同学的分享,对未来学习、工作也会有更多的帮助。



点击数: 收藏本页 打印